9月5日,太原理工大学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的一间研究室里,程序员正在熟练地操作着电脑,一幅幅三维图像立体清晰;在制作间,一双双灵巧的手操控着雕刻机、3D打印机,让一个个精巧的部件慢慢成型。这是太原理工大学无人机团队工作中的情景。
走进该创新基地,一眼望去全是各式各样的飞机航模。“可别小看这些航模,它们都在大赛中拿过奖。”今年41岁的太原理工大学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负责人王鹤峰介绍说。
当年,怀着对梦想的执著,王鹤峰本科毕业后考入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,开始寻找自己的“飞行梦想”。
2014年,太原理工大学无人机团队成立。成立初期,该团队资金短缺、人员匮乏、硬件设备不足等困难摆在王鹤峰面前。于是,王鹤峰就带着老师每天往返于各大电子市场买原部件。钱不够的时候,王鹤峰就自掏腰包凑钱买。
“航模是一项将趣味性、知识性、技术性高度结合的项目。”王鹤峰介绍说,研发无人机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相当难,机架设计、动力装置布局等细节都得自己动手制作完成。研发过程中,走弯路、遇挫折的情况时常发生,每次都是大家集思广益、反复实验,最终圆满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。
“一次试飞过程中,我们发现无人机电流调节装置温度过高,如不解决将直接影响飞机的寿命和安全性。我们反复试验,改善结构、降低载荷,使飞机无论是飞行姿态、稳定性还是工作适用度都非常理想。”说到这里,王鹤峰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。
由于经费紧张,外出比赛时,王鹤峰和团队成员一起打过地铺,吃过几元钱的盒饭。该团队的史振东老师回忆说,2016年,他们前往江苏省镇江市参加国际飞行器挑战赛。由于要将重达3公斤的载重飞行器完好无损地运到比赛现场,他和王鹤峰6时就开车出发,一直到19时才抵达比赛住宿地点。看着飞行器平安抵达,两人悬着的心才放下。
付出总是值得的。在去年举行的全国高校模拟飞行锦标赛暨VR飞行挑战赛总决赛上,王鹤峰所带的无人机团队从全国10余所知名航空航天专业院校中脱颖而出,荣获两枚银牌、1枚铜牌。颁奖现场,王鹤峰和团队成员抱在一起,激动地说:“太棒了,真是太骄傲了,我们的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!”
现在,该团队已经拥有老师6名、学生60名,研究场所也从最初的50多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500多平方米。王鹤峰说:“我们团队走过5年,现在已经不只是带领学生参加比赛这么简单了。我们希望通过以赛促学、以赛促研的方式,带领学生做项目,给学生搭建创新、创业的广阔平台,培育出更多时代新人!”本报记者王雨茜
来源:山西工人报